前一段时间草读近藤麻理惠的英文版《Joy at Work》。就像之前她希望帮你通过整理私人物品找回生活重心一样,在这本书里她希望通过帮你整理工作空间来找回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重心。所谓 “工作空间” 既包括你的桌子和隔间这些物理空间,也包括电子邮件、桌面和文档文件夹、日历和联系人等虚拟空间。
既然是快餐类的书,《Joy at Work》提到的方式方法实践起来就很短平快。总结起来就是——
- 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整理起来要一气呵成,而且需要把所有需要整理的东西都放到一起。
- 依然按照近藤麻理惠在 Netflix 的剧里讲的方法那样,把每一件东西拿起来,然后问自己,“Does it spark joy?”
- 和整理个人空间不同的是这个 “Joy” 的定义。个人物品很简单,Joy 就是 Joy;工作物品很复杂,Joy 可以分为三类:帮助我完成手头工作而带来的 Joy,留作参考、帮我完成之后工作的 Joy(包括咨询、财务和法律行业等规定必须保留的文件),或者和个人物品一样能够带来情感上的 Joy。
也是借助这个方法,我大概上个月月底的时候抽空把自己 Mac 上的 ~/Documents
和 ~/Desktop
都整理了一番。过去的这几年各种开了个头尝试一下的、中途烂尾的和决定抛弃的项目都按时间整理收到了归档文件夹里,剩下的一些个人项目(App、网站、博客等等)留下的只有真的能够 spark joy 的东西。
比较神奇的地方是,这个 “Does it spark joy” 这个决定项目去留的条件看似非常模糊,用起来却没有任何模糊的地方。许多的项目如果换成别的条件来决定去留——比如 “还想不想继续做”、“有没有前景”——这些问题反而很难回答,比如到底多有前景才叫有前景、这个所谓的前景又是如何衡量的,都很难快速有效地进行决断。一个项目是不是能 spark joy 则非常简单,比如我有已经赚钱能带来现金流的项目自然是快乐的;有一些自己喜欢做还没成规模的东西也值得保留。这几年也积累了不少灵光乍现的想法开了个头,但是冷静下来想这些项目和想法并没有真正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即使是再巧妙的想法,如果不能被执行做成产品也只能徒增烦恼,便也就放弃了。
至于其它的 ”虚拟空间“,我没有多到妨碍我进行工作的日历项目,也没有成吨的邮件 backlog,便也没有继续。
五月底在整理自己的个人项目,六月初的时候我把这个想法实践到了日班工作上。也是正好赶上最近项目的 deadline 都做完了,被老板鼓励琢磨一下有什么 “important but not urgent” 的东西要做1。也就是凭借近藤麻理惠的这个方法整理了一下自己 backlog 里的事情(很多事情甚至来自一年前入职之后不久),propose 了一些项目去做、推掉了一些现在有的项目(有很多项目我并不能给 input,不过之前的态度比较半推半就,这些项目的会议也都跟着打酱油,或者在会上干别的工作),现在的工作重心令人愉悦,我也能把时间抽出来牵头一些没人能牵头但是确实很重要的事情上。
总结来说,我最近从近藤麻理惠的这本书里收获了不少,推荐给大家。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内省 (introspective) 的人,平时经常会思考为什么做什么事情、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某样东西,所以能够凭借这本书扫出这么多自己忽视的工作上的疏忽还是挺意外的。希望这样的势头能继续,把梳理工作内容当作每几个月发生一次的日常吧。
-
就是 Eisenhower Matrix 里的 important but not urgent 这个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