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载 M1 Pro 和 M1 Max 的高级版 MacBook Pro 终于发布了。假定苹果不会再有十一月初再来一场发布会1,我可能要决定一下换购哪一款 MacBook 了。经过自己的缜密计算和昨晚与陈老师 FaceTime 的探讨(主要是为了咨询办哪张信用卡拿开卡奖,结果聊到了买电脑),决定买 16 寸 MacBook Pro 配 10 核 CPU + 16 核 GPU 的 M1 Pro,装 1 TB 存储空间和 32 GB RAM。
想来解构一下为啥这么买。我需要的东西很简单——
- 电脑上的活动:Xcode 写码、编译程序;Sketch 画 UI、出产品图;偶尔 Pixelmator Pro 修图。除此之外都是看 YouTube、Netflix,收发邮件,整理笔记,写文章和任务管理等轻量级活动。
- 使用方式:最近的状态 3/4 时间连接桌面显示器和外接蓝牙键盘 + Magic Trackpad,1/4 时间坐在沙发上写东西、整理文档笔记
- 没有 Touch Bar。还好现在只有新款 13 寸 MacBook Pro 带 Touch Bar。
13 寸的 MacBook Pro 因为有 Touch Bar 我连想都不想😇那么选择还剩以下这些——
Model / CPU / GPU | 16 GB RAM | 32 GB RAM |
---|---|---|
MacBook Air 8/7 | $2,050 | - |
MacBook Pro 14” 8/14 | $2,750 | $3,250 |
MacBook Pro 14” 10/16 | $3,150 | $3,650 |
MacBook Pro 16” 10/16 | $3,400 | $3,900 |
加币价格,四舍五入至 $50 整倍数。
具体选项
为什么是 16 寸
这两天纠结最多的就是尺寸。之前没用过 16 寸的电脑所以也没有第一手的体验。对于大尺寸我最大的保留意见就是重量——如果带出去长途旅行,16 寸 MacBook Pro 的 4.7 磅要比 Air 2.8 磅重很多。但转念一想,带出去旅行如果真的要用到生产力工具(比如 Xcode、Sketch 或者远程桌面办公等需求),16 寸在没有外接显示器的时候要远远胜于 13 寸的屏幕。如果带出去旅行没有重的生产力需求,带一个 iPad Pro 也足够了。
如果在家里,16 寸坐在沙发上用的体验也同样要远远胜于 13 寸小屏幕,而且重量在这种场景下基本没有影响。
最后是我发现 14 到 16 寸的差价在相同配置下只差了 $250,其实是很便宜的。其它的 bonus——包括屏幕素质(高亮度、高刷新率、HDR 支持)、长续航等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了。
为什么是 M1 Pro
M1 芯片是 8 核 = 4 枚省电核 + 4 枚高性能核,市场反响很好,但 Xcode 编译这种 CPU 密集型任务还是 10 核的 CPU 比较好——10 核 = 2 枚省电核 + 8 枚高性能核。初期的跑分显示 M1、M1 Pro 和 M1 Max 的单核性能相同,所以理论上 Xcode 编译时 M1 Pro 至少要快一些。
M1 Max 就没必要了,毕竟差距只是更多的 GPU 核以及选配 64 GB 内存的可能。两者相差的 200 GB/s 和 400 GB/s 内存读写速度大多也只影响 GPU 渲染视频时候的性能,和我关系不大。
为什么是 32 GB 内存 + 1 TB 硬盘
内存这件事很 tricky……现在我的使用习惯会用到 11 GB 内存,但是之后 CPU 和 GPU 共用内存,16 GB 可能在一些情况下显得不够,而且谁知道几年后 16 GB 到底还够不够——32 GB 更 futureproof。虽然这是所有选项中最贵的升级($500)但也是不得不选配的升级。
我现在 512 GB 的存储空间基本满了,因为 Xcode 用多了很多空间放 OS supporting file——每一个设备和 iOS 系统组合都会占用 1–2 GB 的空间。选配 1 TB SSD 存储空间可以大大拉长我清理硬盘垃圾和缓存的间隔,也许还能支持我装个双系统做测试用。
其它事情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天天对着屏幕刘海发出鸡叫。macOS 一般有两种模式,全屏和非全屏。本来没有刘海时,全屏app也是隐藏了状态栏的,有没有刘海全屏状态下屏幕尺寸相同。在非全屏状态下,状态栏可以折叠进最上层位置,屏幕高度多了不少,何乐而不为?
至于美丑这件事就更不值得发出鸡叫了。我从 iPhone 6s 换到 XS 第一天起就没觉得屏幕刘海有任何问题。美丑这件事就像新的 MacBook Pro 更圆润的设计一样,首先要拿到实体真机再做评价,其次要考量一段时间后能否习惯的问题。一上来对美丑进行主观评价就像放屁一样,声音越大越令人尴尬。
此外,评价一个产品(尤其是硬件产品)的设计要有多方面的考虑,要注意性能、实用、外观、耐用等多方面因素之间的权衡。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但是要给出具体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最好还有实际可操作的备选方案。比如之前有人觉得 iMac 下巴太大(我至今也没觉得,我看iMac 正面觉得很和谐)那你就给出来更好的方案。否则叫了半天和说废话有什么区别呢。
Marco Arment 对新的 MacBook Pro 如此评价——
For the first time in five years, the MacBook Pro looks like it was designed by and for people who love computers.
我觉得很中肯,基本上是工程师打赢设计师的结果。散热用的踮脚、MagSafe 充电口、HDMI 接口和 SD 卡卡槽——这些都是 Pro 用户会直接用到的东西。相比之下 4 个 USB-C Thunderbolt 接口的决策真的蠢了点。
过几天去下单了!
-
十一月再来一场发布会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毕竟 2020 年就这么做了,而且今年这两场发布会时间都没有很长。当然 2020 年显然要有第三场,因为第二场才发布了拖更一个月的 iPhone 12 系列产品,Apple 自家芯片的产品宣布转型后,2020 年无论如何也要有个产品做交代才合适,而且 MacBook Air 这种消费级产品也很适合美国感恩节、圣诞节送礼。
今年的状态,MacBook Air 一定不会更新——更新的话用 M2 芯片,那你这周发的 M1 Pro 和 M1 Max 还卖不卖了?iMac 27 寸接近专业级产品,Mac Pro 就更不用说了,它们都是无所谓感恩节冲销量的产品。我倒是希望苹果能悄悄让 Mac mini 选配 M1 Pro 系列芯片,装载更大的内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