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真的是大城市,让我这个北美小城市来的人大为震撼。我好久(除了北京)没见过 SOHO 周五晚上那么多的人了。对我这种出差的人而言,我对伦敦的印象就是工作日的晚上和为数不多的两个白天。尤其是前两天,图新鲜加上想倒时差,经常和同事晚上溜出去城里转转。
伦敦眼和泰晤士河夜景。
SOHO 区的某条酒吧小街
伦敦真的是个不夜城,城中心尤其是旅游景点附近的照明很通透,很难触发 iPhone 的夜景模式。我有一天从西敏大教堂、大本钟、伦敦眼一带溜达回了 Barbican 的酒店,泰晤士河上灯火通明。第一个周五的晚上出去吃饭,SOHO 和中国城附近更是人头攒动,我在温哥华这个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没见过盖满一条街的红灯笼。
伦敦真的有大城市带来的大城市福利——不像美国很多大城市空有大城市病、没有大城市的好。伦敦有发达、明亮、准时、干净、便宜、安全的公共交通系统,有非常适合走路步行的街道规划,有很多适合人们聚集的商业、食品街区,有非常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商场、餐厅关门时间也都正常——不像温哥华 Pacific Centre 从七点关门改到八点半,还在那吹 “We are now open fashionably late!”
Covent Garden 在我在的第二周已经布置好了圣诞装饰
Regeant Street 的大天使也在第二周亮了起来
同样亮起来的还有 Oxford Street 附近的 Carnaby Street
从伦敦桥上可以看到远处的塔桥,泰晤士河浑浊的泥水被夜色隐藏了起来,只剩下了灯火闪耀。
77 mm 焦段拍摄塔桥,iPhone 13 Pro 仿佛能再用两年。
回到北美我就会感觉落差很大——不知道为什么,同样冷的地方,温哥华的圣诞装潢就要差一截,基本上这些节庆的装饰就停留在树上缠一些小彩灯、灯杆上多一些闪亮的 LED 灯珠而已,说是宜家买来的都不过分。美国就更不用说了,连续两波出差,第二波来到了湾区,看到万豪门口红色的 LED 灯条围着棕榈树,配合拂面而来的温暖空气,总觉得还不如不装饰。
相比之下,伦敦的核心区域圣诞装饰是 360 度的,是一种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的感觉。这也许是因为温哥华实在是人少,消费实力撑不起这样奢华的圣诞装饰;湾区的城市根本不 walkable,也很难想象把一条街、一整块商场改造成让人沉浸其中的视觉盛宴。
另外我觉得,北美过度的政治正确和感恩节的存在多少影响了圣诞节装潢的发挥。Covent Garden 可以不遗余力将所有预算放在圣诞节,而美国的朋友多少还得照顾一些感恩节和黑五的装潢需求。政治正确更是让本来就不多的预算不知道从哪里发力,不敢装成很圣诞的模样,最后只好挂点彩灯 bling bling 地装装样子。
说到底还是不在乎、品位不够高吧。
SOHO 区域的建筑外景,早上的阳光很合适。
Trafalgar Square。
夕阳西下的 Piccadilly Circus。
大本钟。
Westminster 大教堂金灿灿的屋顶和英格兰国旗。
出差两周正中间的周末一天给了 Bath,一天给了大英博物馆。我只有早上和傍晚在伦敦的街头走了走,是我为数不多在伦敦白天闲逛的时间。夕阳西下的时候什么都很好看、都很容易出片。尤其是 Westminster 大教堂金灿灿的屋顶在侧向的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有了这么多金子真的很难不好看吧。
第二次有机会白天出去走路是最后的周五大家基本上都放假了,所有人自由活动。我趁这机会和同事们逛了逛 Covent Garden 的特色小店,买了好多茶,又去吃了炸鱼薯条。明明都已经在伦敦的倒数第二天了这才吃到。
下午我自己随便溜达,去看了看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的主殿真是气派,一边是几人高的杉木年轮截面,一边是达尔文的大理石雕塑。整栋建筑内墙装饰精美,天花板上还有彩绘贴砖,每块砖都是一种动物或植物。下午的阳光刚好从房顶上的玻璃里洒进来,仿佛根本不需要灯光照明。倒是正中央的蓝鲸骨架没有让我太感觉惊艳——毕竟 UBC 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里也有同样的场面。
自然历史博物馆主殿。
自然历史博物馆主殿外景。
晚上路过 San Pancras 国际火车站,进去观摩了一下他们的概念圣诞树。今年是用书垒起来的,下边是可以供人休息的长凳。
伦敦的好玩的太多了,两周真的不够(毕竟还是来上班的,只有周末能有空出去),但是可以初步认识这个城市,算是打个招呼见了个面。我现在还没完全习惯他们管厕所叫 toilet,没有搞明白行人信号灯的运行规律,也没习惯他们比美国人还要生猛的开车方式。但我喜欢这里干净有效的公交系统、氛围感满满的街头装潢、不用自己输入小费的文明世界的餐饮模式,还有处处透着有文化、有讲究的感觉。有机会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