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4 年秋天第一次接触健身已经快六年了。当时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国内大学大四准毕业生,一年时间只需要申请国外学校、上一门《资治通鉴》选修课,然后写完一个商科生毕业需要的本科论文,真的是很闲的慌。
那一年的时间基本上入门了健身基础,熟悉了基本动作、时间表,了解了基本的训练恢复和营养理论。接下来几年辗转几次于北京和温哥华,时间过得飞快,发现自己对健身和健康的认识也有了一次次的重新审视。
这几年的一次 hard stop 是 2018 年夏天的腰伤——帮朋友提行李闪到了,第二天觉得不严重又去健身房蹲腿,结果第三天残废到无法哈腰。后来一直也没重视,算是暂时落下了病根。后来直到一年之后找到工作过了试用期,保险生效之后才预约了 Physiotherapy 和 Chiropractic 解决腰伤的问题。和两个理疗师聊天让我开始对肌肉、人体和大脑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我的腰伤(和大多数人的腰伤)都是因为特定位置的肌肉突然紧张,超过能够承受的极限,导致肌肉刺激过度而收紧缩短。如果短期不进行矫正,缩短的肌肉会让大脑形成长期记忆。理疗就是让肌肉重新放松、重新延展,之后再通过矫正性动作修正大脑已经建立的错误认知,重新建立它对于 “正常” 的认知,让身体找回之前的平衡。
这次伤病有那么几个启示——
- 我老了。同样证明我老了的还有不能熬夜(两点以后睡觉需要恢复两三天时间,再也不是那个大四夜里唱歌通宵到五点多、吃完麦当劳回寝室睡俩小时去上课的我了),不能无限制地喝酒。
- 健身的科学性需要重视了。平时健身有意无意忽略的问题——力量训练强度的不平衡、对耐力训练和活动性训练的忽视、对肌肉放松的忽视——终于积攒爆发了。
- 健康的身体真的很重要。刚伤的那一整个月自己走路弯腰就像个傻子,躺在床上睡觉都要一会翻个身换个姿势。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转移成了长期问题,疼痛强度减小了,但依然影响户外活动和日常起居:爬山走路时间久了会疲劳很快;滑雪不能灵活切换前后刃,因为某个角度会让身体十分僵硬;系鞋带、捡东西得整个人蹲下来……
其实想想看这次伤病来的一点都不算意外。Fitness 有三大支柱:力量 Strength、活动性 Mobility 和心肺功能 Cardiovascularity。我平时只注意力量训练,没有足够的有氧辅助,更没有活动性训练。就算是力量训练,相互对抗的肌肉组训练强度经常不相符,忽视运动动作的多样性,这样下来简直是请病入门。
去年看过一篇文章认为 Strength ≈ Mobility + Cardiovascularity,现在想也是不无道理,甚至越来越觉得深刻:这三大支柱并不是真正独立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足够的 Mobility 很容易带来伤病,动作不容易做到位;没有 Cardiovascularity 心肺功能不能跟上大剂量的力量阻抗训练;力量反过来能够保证基本的心肺功能和活动性训练的训练强度。从这次伤病开始,我也算是对健身的科学性有了重视,也对自己健身内容有了起码的自律,不再是什么开心就去做什么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 Fitness 和 Vanity 划清了界限。Fitness 现在更多在向 Wellbeing 靠拢。身体体形体态确实还是 Fitness 考虑一的部分,不过现在越来越多去想,我这样的身体状况——肌肉力量、心肺耐力和活动性——能不能让我快乐地做想做的事?比如夏天爬山、冬天滑雪,平时在城里压马路,偶尔打球等等,上班偶尔要久坐……
说到底,健身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调整的过程。有的反馈和调整来自日常小事,有的时候则是伤病这样的 hard stop。这将依然是一个 lifelong journey。